| | | |
发表时间:2025-02-27 14:28 来源: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:周 亚

  “年年有余”是中国人对生活最朴实的期盼,丰盛的年夜饭也曾被视为年味的象征。然而,随着时代的发展,物质的丰富,曾几何时,餐桌上的盛宴开始变成了的让人心痛“剩宴”——饭店里重重叠叠的碗盘,家里超量的备菜,大量还未动过就成了潲水的食物……节假日过度备餐造成的“舌尖上的浪费”与时代精神相悖逆,我们的节日餐桌亟待由繁至简,从物质丰裕的表象回归文明节俭的内核。

  “俭,德之共也;侈,恶之大也。” 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也是诸多文人志士高洁品质的体现。诸葛亮的《诫子书》中,特别提到“俭以养德”,将俭朴视为淳养品德的方法。今天的我们虽然拥有了比古人更为丰富的物质体验,但据相关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被损耗和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,接近于粮食总产量的6%,这其中,餐饮浪费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。因此,餐桌上的浪费现象,不仅与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背道而驰,也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与亵渎。

  让盛宴不再变剩宴,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行动。首先,俭朴的传统不能丢,要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,传承勤俭节约的美德,摒弃虚荣和攀比心理,根据用餐人数合理点餐、适度消费,真正做到从个体自身做起珍惜每一粒粮食。其次,商家也应该积极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,提供小份菜、半份菜选择,鼓励打包剩余食物,为减少浪费。同时,加大宣传报道、公益广告的引导力度;并加强对青少年的节约教育,培养他们珍惜粮食的意识,让勤俭节约的观念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。只要个体、企业、政府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,健康、文明的餐桌文化就能被重塑,“按需点餐”“餐后打包”也能像春节贴春联、包饺子一样,成为我们新时代春节的“文化习俗”。

  让“轻量化”年夜饭成为新宠,将“光盘行动”融入旋律,把餐桌转变为传承美德的载体,这是生活方式的迭代,也是一个民族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刻领悟。餐桌虽小,却是观察社会文明的窗口;节俭虽微,却能汇聚成推动时代进步的洪流。当文明新风吹拂过每一张餐桌,节日的文化意蕴方能历久弥新,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会更浓、节日味道也会更真。

"));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