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问最近谁最火,那必须是我们的三岁百亿影人“吒儿”了。这个春节,电影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(以下简称《哪吒2》)的热度一路飙升,不仅掀起全民讨论的热潮,还刷新了多项影史记录,目前已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。其火爆程度不仅体现在票房数字上,更在于它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弦,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。这部电影的成功,不仅是对中国传统神话的一次现代演绎,也是成都文化深厚底蕴与动画人死磕精神完美融合的体现。
成都文化的碰撞:传统与现代的交融。随着《哪吒2》的爆火,主创团队所在地成都被戏称为哪吒“老家”,影片中也清晰可见成都文化元素。作为巴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,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蕴为《哪吒2》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。
以成都市树——银杏树为参考所制作的“捕妖队立于金色大树上团团簇簇如火焰”这一特效画面,令人印象深刻;番外篇中,太乙真人欲为哪吒、敖丙重塑肉身,转身却端出了成都人的最爱——火锅,让人直呼“川味上头”;以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青铜人像为灵感创作出的两只“铁憨憨”结界兽,也收获了无数观众的喜爱……这些文化元素,是"传统文化现代表达"的创作智慧,让古老ip焕发出跨越时空的生命力,也是对神话宇宙的“成都式注解”,既泼辣鲜活,又余韵悠长。
死磕的匠人精神:打破次元壁的钥匙。都说“细节决定成败”,那匠人精神可以说是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。在"申公豹变豹子头需要做上百万根毛发"成为行业传说的五年后,《哪吒2》制作团队再次用数据诠释了何为究极“细节控”:千人千面的npc大军、耗时一年半修改约200次的龙牙刀、陈塘关大战里上万根开发出“动态美感算法”的锁链……导演“饺子”这种近乎偏执的创作态度,恰如传统工匠"毫厘千钧"的执着。也正是制作团队这种“死磕到底”的韧劲,让《哪吒2》在技术上“打破次元壁”,达到了国产动画的巅峰,更在艺术上实现了对传统神话的现代演绎与升华,为观众献上了一场视觉盛宴,也为成都影视产业注入蓬勃的生机。
《哪吒2》的爆火无疑是一场制作团队和观众的“双向奔赴”——制作团队匠心打磨,观众认真体验和解读,以票房给予直接反馈。这一现象也证明了:当创作者以敬畏之心深耕文化沃土,用创新思维激活传统基因,中国故事就能在全球文化版图上绽放独特光彩;当更多人接过"死磕精神"的火炬,在匠心传承中突破创新,中国文化也必将书写更多"我命由我不由天"的行业传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