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今年央视2025年春晚中,小品《花架子》通过幽默的方式反映普通人的喜怒哀乐,聚焦社会热点和生活话题,内容贴近观众生活,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和广泛讨论,也展现了春晚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关注。
在当下的文艺环境中,一些现象值得我们关注。比如,部分网络短剧剧情简单粗暴,设定脱离现实。在唯票房、收视率、点击量和发行量的导向下,产生的只能是“伪人民性”的快餐文化,根本无法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的精神需求。而2025蛇年春晚小品《花架子》的亮相,好似在文艺创作的喧嚣中开辟出一片真诚之地。观众们此起彼伏的笑声与掌声,不仅是对小品精彩表演的由衷赞赏,对贴近生活喜剧艺术的热忱喜爱,更饱含着人民群众对当下文艺创作能够回归生活、映照现实、引发共鸣的深切期盼与急切呼吁。
沿着文艺的血脉探寻,最深处的源头是人民。纵观古今中外,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,也是历史的见证者;既是历史的“剧中人”,也是历史的“剧作者”。正是人们看似琐碎普通的生活,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。群众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,一旦离开群众基础,文艺创作便会失去它根本的领航员,成为无根的浮萍、无病的呻吟、无魂的躯壳。因此,文艺创作就应该反映好人民群众的心声,写人民群众的故事,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。
文艺承担着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、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的重要职责。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们紧紧追随人民砥砺奋进的步伐,深入挖掘人民群众在逐梦路上吃苦耐劳、踏实肯干的精神特质,刻画出鲜活饱满、接地气的人物形象;要扎根于万家灯火中,从百姓的喜怒哀乐里提炼主题,将时代的风骨精神融入作品的灵魂,让作品充满人间烟火气、浓浓百姓情。唯有如此,文艺作品才能在“天翻地覆慨而康”的伟大今朝中,守护人民之心,书写人民之情。
“忘记了人民,脱离了人民,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,无本之木”,文艺工作者唯有深植群众沃野,方能在文艺创作的道路上行稳致远。(锦江评论员 诗雨)